“目前,在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成長過程中,基本沿用的是西醫的標準和評價體系。培養中醫藥人才不能照搬西醫的方法,應該探索一條更適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道路。”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張滌在接受記者電話連線采訪時說。
“當下中醫藥高等教育,雖然培養了大量多層次、現代化的中醫藥人才,實現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規模化、標準化,但在這種教育體系下培養的中醫藥人才實力相對薄弱。”張滌說,“比如,現在中醫藥學子大多是18歲左右進入高校以后,才開始系統學習中醫藥知識,實際上已經錯過了最佳年齡。”
中醫是國粹,要探索一條適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道路,首先還要從傳統中找答案。張滌認為,要堅持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將傳統教育的精髓融入現代教育體系,把師承教育貫穿于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探索創新名醫工作室、中醫藥師承班等教育模式。
“要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張滌建議,遵循中醫藥人才“學習—臨證—學習—臨證”的成長規律,促學生多臨床、早臨床、反復臨床。要樹立“通人文、誦經典、重臨床、跟名師、強能力”的教育理念,加大中醫經典、國學、醫古文等相關課程的比例。
張滌建議,拓展中醫藥人才培養渠道,加快培養高水平臨床領軍人才和多學科交叉的中醫藥創新型領軍人才。探索針對教學型、科研型、臨床型、復合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
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QQ:11514098